地震之前,他們是三名普通大學生。即將按部就班地畢業、工作、生活……
災難之后,他們是三名不平凡的志愿者。最寶貴的青春歲月,奉獻給了中國西部那個叫寧強的地方……
用愛讓學生接受我
“有些事是重要的,但有些事是更加重要的。”
“沒有地震,沒有重建,就不會與他們相識。我用我的力量感化他們,真的非常有成就感。”
寧強廣坪中學的支教志愿者“阿丙”風趣健談,對自己在災區的“苦日子”津津樂道。他,就是來自天津理工大學數學系的劉丙新。
地震發生時,劉丙新已經在廣州的一家公司實習了。“有些事是重要的,但有些事是更加重要的。”他不顧父母和朋友的勸告,成為了一名抗震救災志愿者。
和學生一起擠帳篷
抵達寧強后,阿丙被分到廣坪中學,成為一名數學老師。學校的綜合樓和宿舍樓在“5·12”地震中遭到嚴重損壞,在籃球場上搭起了巨大的帳篷。劉丙新和學生一起擠在帳篷中。
一天晚上下起了大雨,帳篷突然漏水了。“我們用臉盆接水,接著接著就滿了。半夜12點,學校臨時決定,把學生轉移到板房。”全校老師冒雨出動了,阿丙也不例外。在瓢潑大雨中,他喊破了嗓子,渾身被淋個濕透,鞋幾次陷進泥中拔不出來。當所有學生都在板房安頓下來后,已經是凌晨2點鐘了。阿丙回到漏雨的帳篷里面,昏昏睡下。“早上醒來才發現鞋壞了。”
廣坪中學舊貌換新顏
如今的廣坪中學,朗朗的讀書聲從一排排板房中傳出來,回蕩在寧靜的校園。不遠處,兩座新樓正在建設中。一座是由天津援建的學生宿舍樓,另一座是辦公樓。新學期兩座新樓就將投入使用。
我的學生是最好的
更令劉丙新高興的是學生的變化。“我帶了一個基礎最差的班,但他們都是最好的學生。”阿丙說。
剛來的時候,有的孩子對這名小老師表現出不屑一顧。但劉丙新絲毫不氣餒。他翻過一個又一個山頭去家訪,了解學生們的家庭環境和成長背景。班里有個孩子特別調皮,成績較差,是老師們眼中典型的后進生。“去年冬天,我決定去他家看一看。結果發現這個學生的家被地震嚴重損壞了,父親有病,年幼的弟弟剛剛學會走路。”
阿丙從學生父親的口中得知,全部家務的重擔都落在這個不足15歲的孩子肩上,他根本無暇學習。“當時我看著那個學生手上的凍瘡都在流膿血,心里特別難過。”阿丙說。他為學生買來凍瘡藥,并與他談心,鼓勵他。一段時間后,這個“釘子戶”終于開始揚起自信的風帆,表現也令人刮目相看。慢慢地,同學們越來越喜歡劉老師的數學課,不僅紀律變好了,學習積極性也增強了不少。
“沒有地震,沒有重建,就不會與他們相識。我用我的力量感化他們,真的非常有成就感。”阿丙說道,“我看到,隨著重建的一步步順利進行,從學生到普通村民,心態都在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這才是最讓人感到驚喜的。”
記者劉曉艷
實習生李栗
天津來的“小神醫”
在燕子砭中心衛生院里,志愿者田晶可是個盡人皆知的“萬能人”,既是主治醫生,又是理療師,還是查房換藥的護士長。“就找那個天津來的田大夫。”成了燕子砭鄉親們看病時常說的一句話。
陜西省寧強縣燕子砭鎮位于嘉陵江畔,每年春夏,雨燕成群。這個美麗的小鎮上,正流傳著一個“小神醫”的傳說。他,就是來自天津中醫藥大學的田晶。
一天兩頓飯餓壞小伙子
田晶是那種一眼看上去就讓人倍感親切的天津小伙兒。作為一名足球和棒球的雙料二級運動員,他渾身都散發著令人振奮的青春活力。這樣一個運動型大男孩,最鐘愛的專業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中醫。
“剛地震的時候,我就想來災區。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能盡一份力,也不枉讀了這幾年醫書。”他說。2008年7月,距離地震發生不到兩個月,他和28個同伴一起踏上由天津奔赴災區的征程。
被分到燕子砭鎮中心衛生院后,田晶開始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由于余震不斷,田晶和同事們住完樓房住板房,住完板房住帳篷。剛來的日子,感受地震和來回搬家變成了頭等大事。那個時候病人比較多,衛生院中午不休息,一天只供應兩頓飯。剛來的那一個月,他常常一到晚上就饑腸轆轆,餓得無法入睡。除此之外,由于無法適應潮濕的氣候,濕疹也纏上了他。
成了當地的“萬能大夫”
從前沒有給人正式診治過的田晶,一開始非常緊張,生怕自己的疏忽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痛苦。但一段時間過后,他對工作漸漸上手。看中醫、打繃帶、寫病歷、查房、與同事切磋學習……他總是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得滿滿的。他過硬的醫術也讓鄉親們越來越信任這位來自遠方的年輕醫生。一位老婆婆被田晶治好了頑疾,還把自己臥病在床的老伴也拉了過來。用她的話說:“田大夫治病,放心。”
在災區的幾個月里,田晶經常一天24小時不休息。一個個病人痊愈了,田晶自己卻累得倒下了。漫漫冬夜,他獨自躺在空蕩蕩的病房,打了一夜的點滴。天一亮,他就爬起來,穿上白大褂,又坐在了等候他看病的鄉親們面前。
就這樣,愛的種子在鄉親們的心中開出了美麗的花。凡是被田晶治療過的病人,無一不和他交上了朋友。街上經常有熟悉的面孔對他熱情地打招呼;電話里經常有村民邀請他去吃一頓農家飯;豐收的季節,經常有核桃、花生之類的土特產擺到他的住所前。甚至他出去買紅薯,賣紅薯的老伯都說:“田大夫,我怎么能收你的錢?”聽到這樣的話,田晶覺得,所有的寂寞和忍耐,都是值得的。
記者劉曉艷
實習生李栗
我把自己捐給災區
“剛地震的時候,學校里紛紛捐款捐物。我家在農村,上大學還是靠的助學貸款,雖然很想多為災區做些事,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當有關部門招募“赴災區”的大學生時,謝海英決定——把自己捐給災區。
5月8日晚上9點多,寧強高寨子鎮陷入黑暗,忙碌了一天的人們早早地吃過晚飯休息了。鎮政府的一間小辦公室里,一個嬌小的身影依舊忙碌著。她就是來自天津南開大學法學專業的謝海英,在鎮土地管理所做村莊規劃員。
我把自己捐給災區
謝海英出生在江西,五年前,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南開大學,是學院里年年拿獎學金的優秀生。“5·12”地震發生時,她正準備與一家知名企業簽約。突如其來的大地震,一下子改變了她的命運,把她與中國西部的一個無名山村聯系在一起。
“地震發生后,看著新聞報道中的災區場景,感覺心底時刻有種讓我去災區的沖動。在災區工作一年后,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已經融入我的血液中,成為我生命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謝海英說。
“剛地震的時候,學校里紛紛捐款捐物。我家在農村,上大學還是靠的助學貸款,雖然很想多為災區做些事,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當有關部門招募“赴災區”的大學生時,謝海英決定——把自己捐給災區。
她毅然放棄了待遇優厚的工作,默默地收拾好行囊,來到了寧強。
用腳步丈量受傷的土地
這一年,謝海英成了寧強縣高寨子鎮土地管理所的一名普通的村莊規劃員。“剛來的時候真的挺不習慣的。這里吃的東西口味偏酸偏辣,那段時間幾乎什么都吃不下,大家都說我瘦了一大圈。”克服了生活上的重重困難,克服了對一次又一次余震的恐懼,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本職工作中去。
村莊規劃員的工作主要是施工放線、土地丈量、規劃建筑用地等。謝海英最常做的就是給村民看看地皮適不適合蓋房子。由于工作需要,她經常下鄉。有時甚至要光著腳下地,奔波于田間。“這一年里,我覺得自己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感覺自己在磨煉中成長了許多,心智也成熟了許多。”謝海英的神情中透出了自信,“在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告訴自己,我能做一點事情就做一點事情,多做一點事情心里就踏實一點。”
災民基本上都蓋起新房
剛到高寨子鎮的時候,謝海英被眼前不計其數的帳篷和隨處可見的危房震撼了。那些曾經被稱為“家”的房子要么倒塌,要么傾斜,要么出現了深深的裂縫。她曾去過深山的一個村莊。在這里,住著一位丈夫過世的中年婦女,獨自供養著年邁的婆婆和兩個小孩。地震把他們的房子震塌了一半,一家人擠在一間稍稍好一點的小房子里,吃、住、做飯全都擠在一處。“當我走進那間屋子,眼淚一下子就涌了上來。黑漆漆的房間里一張破爛的床,上面躺著一個老人。一個瘦弱的孩子穿著又臟又舊的衣服,正在做家務。只有一個木頭搭建的屋頂,陽光從縫隙中鉆進來,真不知道下雨的時候他們該怎么辦。”
不久前,謝海英再一次去這家的時候,一座嶄新的磚房已經矗立在她眼前。由于國家和社會提供的援助,現在,高寨子鎮的災民基本上已經把新房子都蓋起來了。“災區真的一天一個樣。”謝海英說。
本文來自:廣州大眾搬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