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8月北外環線征地搬遷工作啟動至今,涉及其中的1351戶搬遷群眾,絕大多數已順利簽訂搬遷協議。工作的順利推進,離不開搬遷工作組的努力,同樣也離不開搬遷群眾的積極配合與支持。
搬遷為了重建,搬遷也同樣意味著新生活的開始。他們中的很多人已開始臨時過渡生活,在期盼中迎接更加幸福生活的到來。家住雨城區姚橋新區沙灣村紅旗5組的鄧顯福,也是其中一位。
10日上午9時,市人民醫院內,鄧顯福攙扶著今年86歲的老母親上車,準備返回在川航小區租住的臨時居所。他的母親在幾天前不慎摔倒受傷。
從5月16日搬到此處后,他們已在川航小區居住了2個月。臨時過渡的居所并不大,約70平方米。
鄧顯福的老屋為兩樓一底,上兩層用作居住,下面一層用作羽絨服生產加工經營。老屋見證了他結婚生子,見證了家庭從清貧走向小康。
如今,老屋已變成北外環線工程火熱的施工現場。
今年3月,得知自家房屋在北外環線工程征地搬遷范圍后,鄧顯福就為自己的生意作了新的打算——生意還是那份生意,但將轉移到千里之外的新疆庫爾勒。同時,他早早為家人租好臨時居所。
有了這些充分的準備,5月8日達成搬遷意向到5月11日簽訂搬遷協議并迅速搬家,他只用了三四天時間。
“雖然臨時過渡房的面積小一些,但想著再過不久就能搬進新家,心里就會踏實很多。”鄧顯福說。
鄧顯福未來的新家,距他目前的臨時居所不遠,位于市體育館之側。按照此次北外環線工程征地搬遷工作的統一規劃和部署,他和部分搬遷戶將被安置在這里。
“本月初,我和幾個相熟的搬遷戶前往小區看了看。”鄧顯福說,小區整體外觀頗為時尚,而且還有地下停車場、綠化帶,基礎設施配套完善。
談及此次搬遷,鄧顯福直言,從得知消息起,他就未曾有片刻的猶疑。
鄧顯福所在的沙灣村,是此次北外環線工程征地搬遷中,姚橋新區涉及戶數最多的一個村。他于5月率先簽訂搬遷協議時,同村組的大多數村民還處于觀望狀態,他的這一行為也曾遭受家人和村民的不理解。
鄧顯福并沒有放在心上,而是找準時機與其他村民擺“龍門陣”,或與父母溝通,理順老人的心結。
對搬遷工作組,鄧顯福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不僅耐心,而且很會講方式方法。每次到家里,總是耐心地聽我們發怨氣、說困難。”
來自:廣州大眾搬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