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已淪為渠道玩弄“拆東墻、補西墻”游戲的棋子,公募行業的新基金發行狂潮卻年復一年,今年發行數量更是再創新高。發行中種種辛酸的背后,只求穩固公募基金行業資產管理規模的“水土”,但這種希望,卻正遭遇現實無情的踐踏。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4日,今年新成立的基金數量高達319只,大幅超越去年全年的260只。但發行數量的再刷新高,所對應的卻是募集規模的整體下降:319只基金合計首募4899億份,卻不敵去年260只基金的6446億份,無論是股基、債基還是貨基,平均首募額都出現大幅下滑。
更糟糕的是,盡管每年新基金首募額常常有數千億之多,但公募基金的整體規模卻仍在縮水,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漏斗”: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4日,在今年新增4899億首募額后,公募基金的總規模不增反降,較去年減少2200億份。這表明,新基金發行已經難以保障公募基金業的“水土”。
“聚寶盆”變“雞肋”
在基金業一度輝煌的日子里,新基金發行是基金公司當之無愧的“聚寶盆”:只要拿到了新基金批文,就意味著幾十億甚至上百億資產管理規模的進賬。但隨著熊市的來臨,投資者的熱情逐漸冰涼,新基金發行已經成為基金公司們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某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新基金發行數量激增,銀行等傳統銷售渠道擁擠不堪,導致渠道議價能力大幅度提升,為新基金發行增添了大量成本。“現在發行一只新基金,除了正常的人工費用、營銷費用以外,還必須要支付的成本包括給客戶經理的一次性獎勵、給幫忙資金的拆借費用以及其他種種隱形費用等等;鸪闪⒑笏盏墓芾碣M用,則有相當大一部分要分給渠道作為尾隨傭金。所以,發行新基金現在基本等于"賠本賺吆喝"!痹撌袌霾控撠熑苏f。
但即便是在支付更多的成本后,基金公司也無法安享新基金成立帶來的收益。在新基金蜂擁發行的同時,來自渠道的真實客戶增量日漸稀少,新基金每年數千億首募額的背后其實是渠道“拆東墻、補西墻”的游戲,即客戶經理游說投資者贖回老基金,購買新基金。這種游戲導致的結果,是基金申贖的頻繁出現,不僅給基金經理的操作帶來了困擾,還迫使基金公司一次又一次地為阻止資產管理規模流失而不斷重復支出各種費用,并陷入了越虧越發的惡性循環之中。
需輕“數量”重“質量”
針對公募行業“水土流失”的困境,業內人士認為,基金公司應當主動從新基金發行惡性競爭中擺脫出來,將更多的資源注重于提高基金產品的“質量”,打造產品金字招牌來留住客戶,否則,對渠道依賴越來越重將會導致基金行業失去發展的話語權。
“基金行業的本質是為投資者提供可信賴的投資服務,直白地說就是為投資者賺錢。因此,如何相較于其他資產管理行業更具備賺錢效應,是基金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這不僅需要基金行業進一步提高投研實力,還需要基金行業在產品設計上不斷推陳出新,挖掘出更適合投資者需求的產品。從這個角度,基金公司應當摒棄同質化產品發行策略,產品營銷應當少而精。”該業內人士說。
來自:廣州大眾搬家公司